new infrastructure pioneer | cdcc interview with @hub founder and ceo zeng li: custom pioneer, never forget the original intention-凯时国际
date of publication:jul.06,2020
自3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以来,数据中心相关行业探讨“新基建”的热潮持续升温。我们认为,国内数据中心行业的精英们早已投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家在解读机遇、展望趋势的同时,也应该多观察行业领先客户和供应商的实践经验,更好的把握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
有鉴于此,中国数据中心行业标准组织cdcc联合e企研究院,发起“新基建·领行者”系列访谈,访谈对象定位在“引领行业的先行者”。访谈系列中第一部分聚焦基础设施领域,由领先数据中心行业的客户和供应商等企业的高层领导出面,接受cdcc特邀数据中心分析师张广彬(狒哥)专访,分享数据中心新基建实践之路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期待。“新基建·领行者”系列访谈请来的第二位嘉宾是:上海数据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曾犁先生。数据港从2009年成立起就一直专注于定制数据中心业务,在与互联网头部客户“共同开荒”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迅速成长为国内定制型数据中心领域的代表性企业。2017年2月8日,数据港成功登陆a股主板市场,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在上交所主板ipo上市的数据中心企业。数据港公司的发展历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数据中心行业的市场格局变迁。目前,我国数据中心行业已经形成了以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中立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商共同提供数据中心服务的市场格局。而随着云计算的高速发展,各大互联网巨头除了满足自身业务需求,其数据中心建设也开始朝加速向外提供云服务的方向发展。在数据中心领域,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的主要优势在于提供网络带宽业务,通过统一管理,向外提供标准化产品。中立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商则在灵活性、个性化等方面更有优势,尤其是在网络接口及覆盖范围等方面可以更好的兼容。综合来看,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与中立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商、互联网企业在市场需求的变迁下,不同层面的合作越来越普遍。中立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商的商业模式,大致可以分为批发型和零售型两类:批发型业务的服务对象主要面向有大规模idc需求的大型客户;而零售型业务是由idc服务商建造标准化的数据中心,并出租给中小型客户。批发型业务与零售型业务的差别不仅在于客户规模,更重要的区别是客户合同的确定性。 批发型业务中的一个二级细分业务模式是定制型数据中心,即由idc服务商根据大客户(通常是云服务商和互联网头部企业)的需求来设计和建设数据中心,并为客户提供运维服务。零售型业务单价较批发型业务高,但是达产上架率满负荷不确定(通常需要3~4年),而且,客户合同周期普遍为1~3年不等。定制型业务则是以客户的需求为先导,采用“先订单,后建设,再运营”的业务模式,达产上架率满负荷得到保障(通常为1年半),平均租期也长,通常在10年左右。因此,批发型业务的租金收入稳定,用收入和利润的高确定性弥补了单价略低于零售型业务的不足。据思科(cisco)预测,到2021年全球数据中心流量将增长到每年19.5zb(zettabyte),而95%的数据中心流量将是云流量,云计算正逐渐成为全网流量增长的核心推动力。gartner在今年4月发布的最新数据也显示,市场内巨头聚集效应明显,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谷歌(google)四家厂商共占据了77.3%的市场份额。其中,阿里云在2019年全球市占率从7.7%提升到9.1%,在亚太市场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扩大,市占率上涨到28.2%,位居全球第三、亚洲第一。从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来看,云计算景气度依然很高,市场规模继续高速增长。随着云计算的持续深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选择上云或云服务,推动全网流量持续高速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需求向上传导,国内科技巨头争夺一线idc资源。从头部厂商来看,云计算市场的规模效应明显,头部厂商竞争力明显更强,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各大云厂商、互联网头部企业已逐渐占据数据中心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并形成头部效应,推动整个数据中心行业的发展。为应对更多定制化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项目的加速落地,他们开始选择优秀的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商进行长期合作,以获得更多市场先机。近两年,数据港陆续收到客户合作建设众多超大型(hyper-scale,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项目的需求订单。2019年数据港新增具备运营条件的数据中心5座,累积运营的超大型数据中心已达到17座。在刚过去的5月,又收到重要客户6个超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建设的需求,核心业务(定制数据中心订单)的不断增加,为数据港未来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也反映出数据港在战略方向上与市场发展的高度契合,以及头部客户的深度肯定。展望未来,曾犁充满信心:“创业十年来,数据港深度绑定全球云计算龙头企业和互联网头部客户,持续深耕超大型定制数据中心领域,使我们在多项目并行交付、能耗管理、成本控制、稳定运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未来,随着国家数字中国建设的持续推进,数据港将继续加大在技术革新、人才储备、融资渠道以及运营管理方面的布局,迎接新基建热潮下公司的高速可持续发展。”传统上,国内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主要集聚在一线城市行政区划内,对于数据中心网络访问时延、多运营商接入、运维便捷以及安全性有较高要求。伴随数据量持续增加,数据中心需求持续上升,而一线城市行政区划内的土地、电力资源稀缺,加之政策监管趋严,数据中心的供给已经达到天花板,因此一线城市内数据中心新建增速实际上近年来正在逐步放缓。更为重要的是,一线城市内数据中心资源扩展性远远不能满足数据中心需求的核心发动机——云计算龙头企业和互联网头部企业的需要,以至于供需失衡,导致一线城市数据中心缺口较大。 与此同时,与一线城市行政区划同样可以满足客户对数据中心网络访问时延、多运营商接入、运维便捷以及安全性等要求,又具有远超一线城市供给扩展弹性的一线城市周边区域将成为未来idc新建项目的首要选择,其优势如下:1、一线城市周边区域的数据中心可以从一线城市中心城区直拉裸光纤,能够解决网络延迟问题(信息流通顺畅);2、出行半径相对较小,方便从中心城区派人提供凯时娱乐的技术支持。周边区域与中心城区一般都有城铁、轻轨等交通设施,如果出现突发故障,客户可以迅速派工程师前往现场提供凯时娱乐的技术支持(人员交通便捷);3、相对低廉的地价、电价,节省数据中心建设、运营成本;在资源、气候、政策等各方面更具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虽然部分互联网企业及电信运营商也纷纷布局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但是由于网络时延、运维距离等因素,目前在上架率和达产率方面远低于一线城市及周边地区。换句话说,目前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同时呈现出一线城市及周边区域供不应求、中西部资源优势区域与二、三线城市供过于求的局面。在国家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和加快新基建政策的战略背景下,国内云计算、互联网巨头的积极布局,为专业化程度更高、技术和运营能力接轨国际化水平的第三方idc服务商龙头企业带来了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由于数据中心属于重资产长周期业务,在未来,真正具备国际水准的运营能力、融资成本和规模强大的龙头idc企业,尤其是在数据中心设计、研发、建设、运维、供应链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综合能力更强,并且具有长期稳定运营记录的idc服务商,将获得更多的终端用户市场和资本市场青睐,更有可能长期高速成长并逐步整合市场。 “2019年,在短短12个月时间内,我们在运营数据中心总it负载从2018年的68兆瓦(mw),增长为141兆瓦,增长幅度高达107%,相当于12个月再造一个数据港。我们的核心业务已经成功完成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核心区域的全覆盖。未来,我们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将持续扩张华东、华北、华南等一线核心区域,积极布局资源优势区域,双轮驱动稳步支持国家新基建。”曾犁进一步介绍了数据港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驱动数据中心市场快速增长的源动力无疑是it业务的需求。随着it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中心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机柜功率密度从过去的4千瓦(kw)以下,到现在动辄9~15千瓦,甚至20千瓦以上,电力密度与数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以往用机柜数来衡量数据中心规模的做法或许更适合零售型市场,用it电力负载容量来描述面向云计算巨头的批发型数据中心的规模相对更为准确,也更符合今天亚马逊、谷歌等国际产业龙头的通行标准。这也能更直观的呈现出,能耗一直是制约数据中心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数据中心运营支出(opex)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电费,(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占比可达50%以上,如何降低能源成本,实现总体效益的提升,成为众多idc服务商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数据中心行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优质的idc服务商通过多年来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和技术实践积累,已经实现了pue的有效降低。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2019中国企业绿色计算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pue值大于2.0的中国企业从2012年的34.6%下降到2019年的2%,85%的企业数据中心pue在1.5~2.0之间,相比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数据港通过更多先进技术的应用探索和出色的运营管理能力,在特定的数据中心集群中甚至将数据中心核心技术指标之一的pue控制在全年1.16的国际先进水平,完全不逊色于亚马逊、谷歌和脸书(facebook)等国际技术龙头企业。随着pue逐渐趋近于1,“节流”的潜力终究越来越有限,“开源”也就变得愈发重要。一线城市不仅离用户近,交通、网络等方面也有各种便利,自然成为零售型和定制型客户的必争之地,数据中心的市场需求最大。然而,这些“热区”的土地和(特别是)电力资源已经极度稀缺,而周边区域优秀的政策扶持、土地资源、气候条件、能源供给为建设超大型数据中心发展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在项目建设初期,数据港专业的团队会对项目当地的电力设备配套设施以及新能源资源条件进行综合评估。在设计阶段,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环境的特点,发挥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优势,结合新风自然冷却、液冷、干冷器等先进节能技术,对项目的能源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再通过后期建设、运营环节的各项得力举措,为数据中心整体pue水平实现比肩国际顶级互联网企业提供有力保障。“在国家大力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新基建建设的大环境下,我们预测,未来的数据中心相关电力配套设施将会更加趋于完善,新能源、新技术的革新也将日益精进,数据中心行业将迎来更加有利的能源结构支撑。在跟随主要客户向外围拓展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开拓一线城市核心资源。6月5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了《支持新建互联网数据中心项目用能指标的通知》,数据港上海闵行混合云园区项目喜获批准,此举为公司在上海地区的战略深入布局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不久的将来,我们自建的北京1号房山数据中心项目也将完成交付,届时,数据港在一线核心城市的资源优势将更为凸显。”作为定制型数据中心的代表企业,数据港积累了多年的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管理经验。自项目启动,数据港便与客户一起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考量评估,并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技术和经济最佳平衡方案,通过周密的实施和长期的优化,逐渐实现数据中心生态系统的完美运行。
项目选址上,会根据实际需求定位,与客户一起充分考量地理位置、外市电、政策、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在选址过程中就为整个数据中心的pue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技术路线上,在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的前提下,借鉴国际先进节能理念,结合客户需求,组合运用各项制冷方案及创新技术,为整个数据中心能耗、成本的降低提供技术支撑;
设备选择上,专业的供应链团队和设备集采团队会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结合具体设计方案,通过强大的综合议价能力,为整个项目的成本管控提供强力支撑。
互联网和云计算业务具有跨地域分布、增长爆发力强、需求弹性大等特点,这在疫情以来的线上复工潮和直播热得到了再次的证明。因此,在与互联网头部客户合作的定制型数据中心服务商一定要具备快速建设、快速交付的能力,既可以满足客户的业务需求,也能更好的应付多地多个大型项目同时开工的状况。曾犁认为,近期国家关于加快新基建政策要求的提出,同一时间具有十个以上超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并行建设能力的idc服务商,无疑将会获得更多的市场青睐。数据港的核心优势之一便是快速的建设交付能力,通过运用行业领先的预制化、模块化等综合凯时app的解决方案,从技术先进性上就可大大缩短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一般大型数据中心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交付的项目,数据港张北数据中心在当地-35℃极寒天气,冬季冻土期无法室外施工的情况下,依然只用了11个月便完成端到端世界级数据中心的交钥匙工程交付。在深圳宝龙创益数据中心这样一个面积5000㎡的中型数据中心,数据港更是创造了进场75天便完成交付的国内领先记录。在多项目并行建设上,通过全生命周期的建设管理,依托成熟的项目管理经验,以及平行监管制度与标准化项目管理办法的组合,让数据港在应对客户多个大型数据中心项目需求时,能够充分发挥技术和管理优势,实现速度、成本、质量的高度平衡,满足客户快速规模扩张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定制化和标准化可以说是对立统一的概念。定制化固然反映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但有时行业领先客户的一些定制诉求引领了行业的潮流,逐渐被更多的客户所接受,并演变为新的标准。而在另外一些场景下,定制型数据中心服务商又需要在定制需求与现有标准之间平衡取舍。曾犁表示,首先定制化源于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技术要求又高于标准化。一些数据中心客户如大型互联网企业基于业务发展、运营稳定以及业务阈值的需要,普通的标准化数据中心已难以满足需求,因而建设速度更快、100%按需定制、更具成本优势的定制型数据中心逐渐成为市场需求重点,并呈现出加速扩张的态势。综合各方面考虑,定制型客户更愿意尝试新技术的应用,以此来获得更好的业务支撑需求和能耗成本控制。从在亚洲率先使用清洁能源于数据中心,到干冷器、液冷等新技术的应用,数据港在数据中心绿色节能领域一直走在行业的最前沿,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第一批绿色数据中心表彰等重量荣誉,为整个数据中心产业的发展不断树立新的标杆。在不断探索、赋能客户、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数据港也积极参与数据中心各项技术标准的制定,为行业规范化长期助力。十多年来,在cdcc这个专家平台上,与众多精英一起,编著了多本国家级行业标准,如《数据中心等级评定标准》、《数据中心运行维护管理规范》等,获得了cdcc“十年来为推动数据中心行业标准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高度嘉奖。在新基建大潮的引领下,数据港将继续以赋能客户高速发展为己任,探索更多新技术落地的同时,推动行业的高标准、规范化的可持续发展。数据中心作为高科技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含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数据中心的能耗水平,还直接关系到国家新基建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降低能耗,有效利用各类资源,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数据港致力于成为业内一流的云生态综合服务提供商,多年来,始终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凭借完善的研发体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研发人才,在设计创新、技术突破、能耗管理,运营效率以及服务品质等方面成果显著。譬如,张北2a数据中心在亚洲率先使用清洁能源运营,将pue能耗降低至1.16,比肩amazon、google、facebook等世界顶级互联网巨头,一举摘得“国家科技进步杰出奖(能耗)”。在同客户共同探究网络、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施与电气、制冷系统优化整合的过程中,数据港先后将新风自然冷却、间接自然冷却、干冷器、液冷等最新技术运用于数据中心建设,在降低pue的同时,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并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在新基建热潮下,数据中心不仅被列为新基建七大领域中的重要一环,更作为算力基础设施的代表承载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进程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应用需求对数据中心的建设速度、建设规模和能耗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it技术反哺数据中心建设运营,是每一个行业从业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数据港是行业内率先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运用到数据中心各个环节的企业,始终关注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的能耗管理,运用先进完整的数据分析平台架构——微服务架构、数据采集技术架构及分布式数据存储架构,并通过八个功能模块的细化管理和数据采集,在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全生命周期中大幅提升管理能力与管理效率。凭借此项技术,数据港一举斩获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协会特别设立的“数据中心科技成果奖”。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技术等方面的深度应用,使数据港运营的数据中心曾连续多年度在主要客户全国数据中心考核中排名第一。同时,凭借行业领先的数据中心全方位精细化管理,自公司成立以来,从未发生过一起违反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服务等级协议)的情况,这在国内数据中心行业头部企业中是极其罕见的记录。在过去的2019年,公司申请并获得包括计算机大型机房用机柜、快速散热式机房等在内的专利技术和软件著作权36项。“这些技术和经验不仅为客户带来了成本和效率的提升,更为中国数据中心行业的进步和在全球产业界为中国企业的位置树立了一个又一个全新的技术标杆。”未来,数据港将继续加大数据中心智能化技术的研发投入,帮助企业降低能耗成本、提升管理能力。在持续赋能客户,助力新基建的同时,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数据港公司的创始人,曾犁饱含深情地说道:“我们当年创立数据港(公司英文名:@hub)的梦想,就是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够像英特尔(intel)公司那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intel inside’一样,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云@hub’。数据港殚精竭虑、十年如一赋能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凯时国际的合作伙伴;数据港为数据赋予能量,云生态、数据港。”本文来源:“cdcc”微信公众号,特邀数据中心分析师张广彬
return list